浦东有支志愿者车队曾日夜为居民送菜 碧云美术馆 社区角 为他们再续前缘

2023-10-19 08:28:20 来源:搜狐

张佳华是常年在浦东工作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在东昌小区星梦停车棚改造、东昌大楼“楼道美术馆”的落成过程中,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3月中下旬以来,张佳华所在的浦东新区善行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善行公益”)组织起了一支志愿者车队,为浦东居民送菜,生活物资处理量最高时达每日100多吨。

如何将过去数月积累下的社区抗疫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助力社区更好发展的新动能?张佳华的亲历故事与思考颇具启示意义。

遇到一道“超纲题”

上观新闻:今年3月到5月,你一直奋斗在社区抗疫一线,可否讲讲你的经历与感受?

张佳华:“善行公益”是一家在浦东新区民政局注册的社会组织。我们拥有自有品牌“善行纸鸢”,它的主要工作是慈善超市运营、志愿者管理与赋能。除此之外,我们的工作主要围绕着社区治理展开。比如,通过一些合作项目,让艺术在社区落地,进而推动该社区自治能力的提升。但是,3月中旬以后,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趋紧,那些需要与社区居民深度互动的工作只能暂停,我们把工作重心迅速转向了慈善超市。

在上海,慈善超市属于社区层面一个比较重要的互助载体。也是依托慈善超市,我们得以帮助社区里那些容易受到疫情封控影响的人群。比如,高龄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困境儿童家庭等。大家可以直接与我们联系,告诉我们自己迫切需要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也可以通过居委会联系我们。收到他们的求助或物资需求之后,我们会依托慈善超市这个平台进行采购,然后把采购来的物资配送到户。

在3月20日前后,我们运营的陆家嘴慈善超市通常一天会收到来自七八户家庭的求助。后来,随着人们手头的物资渐趋紧张,这个数字迅速从七八户增加至二十户、两百户、五百户、五六千户。需求的增速远超预期。

4月16日,志愿者们在商城路上选菜、分拣。

上观新闻:这些来向你们求助的,是你们既有的社区网络里边的朋友、居民,还是听说了这里有这样的资源,主动来跟你们联系、寻求帮助?

张佳华:过去,市民对我们运营的这几家慈善超市的知晓度并不高。街道的防疫工作我们并未直接参与,但涉及一些特殊群体的物资保障,街道方面就很希望慈善超市能够发挥作用。于是,社区工作人员就把我们的联系信息贴到了小区的楼道里。这样一来,当一些居民无法通过平日里常用的网购渠道采集物资时,就想到了联系我们试试。这使我们收到的求助需求量在短时间内大幅上升,来电增加到了每日数百个。

电话实在接不过来时,我们有3个同事就开发了一个小程序,方便居民在线提交物资需求信息。这个线上工作小组的工作人员都是我们居家办公的同事,他们把信息平台搭建好了以后,始终夜以继日地工作,相关的物资救助工作一直持续到5月底。

收到物资需求信息之后,我们需要完成的工作是采购和配送。整个志愿者队伍,从最初人手只有6人,到先后有居民志愿者、餐馆老板、普通职员、附近菜场摊主、经济型酒店的老板等40余人、十几辆车加入,组成了一支分工有序、精诚合作的团队。

志愿者团队每天配送4000包至8000包物资。在总计约70天的时间里,这支志愿者团队接收并送出的慈善救助货物超过50万元,加上其他基金会和团队成员自己支出承担的十几万元,义务送出的慈善救助货物总价值在70万元左右。

回望这段经历,我深感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一位参与者、贡献者都不可或缺。多亏大家帮忙,才让我们这个在现场的全职工作人员仅十人左右的小团队,在遇到一道原本不可能完成的“超纲题”时,交出了一份还不错的答卷。

小吴原本是我们陆家嘴慈善超市的店员,如今切起包菜来驾轻就熟。这段时间,经由他切分的菜达几万棵。为了方便搬运且每一次能够多运一些菜,我们的志愿者用自来水管当“扁担”,一次挑起十几袋菜。得知志愿者的车队在给居民送菜,来自附近一家火锅店的福建人康老板每天带着3个留守在店里的员工,给志愿者们准备午餐和晚餐,让大家不至于饿着肚子干活。附近一家经济型酒店的老板看到有些志愿者没办法洗澡,晚上还要轮流驻守在收存物资的广场上,特地开了房间给大家洗澡。

志愿者通过叉车卸货,提高物资转运效率。

重新理解社区“韧性”

上观新闻:最近,不少社区营造研究者或一线工作者都在交流一个观点。在那些曾经进行过社区营造的小区,当遇到物资紧缺等困难时,居民们能够更快地集结众人之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你遇到的情况也是如此吗?

张佳华:2019年,我在浦东新区陆家嘴工作。当时,我们在陆家嘴街道东昌小区做过一些小区环境更新的项目。通过对小区内一些公共设施的改造,我们从最初的5位老党员志愿者开始,培育起了一个13人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在这次共同抗疫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有过前期的社区营造做铺垫,来自外部的志愿者和东昌小区内部已有的志愿者基本能够顺利对接,让物资在小区内部顺利流转。小区内部志愿者在规划小区物资接收流程方面,也贡献了很多智慧,做到了尽可能减少不安全物资进入、减少人员聚集。可见,前期的社区营造和志愿者培育工作还是能够在疫情期间发挥一些作用的。这也让我意识到,搭建一个“社区行动网络”,对于提升社区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每每谈到韧性社区建设,专业人员或研究人员大都会侧重于从空间设计、技术应用入手出谋划策。但这几个月的经历进一步启发我,社区内部行动网络的搭建和夯实,对于提升一个社区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这里所说的“社区行动网络搭建”工作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当社区需要志愿者行动起来时,积极行动者从哪里来,如何组织、协调行动步骤;人集结好了之后,怎样建立一个工作机制,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组织物资和物流,帮助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做好对接和衔接工作。凡涉及资源,衔接工作十分重要。社区内部无论是物资还是人力资源,怎样与政府方面衔接,怎样与居民的切实需求衔接,都有赖于工作机制的搭建。如果这一机制能够搭建好,整个行动过程就会顺畅许多。

志愿者曾轮流在存放物资的广场上值班,晚上就睡在车里。

上观新闻:在你们这几个月的实践中,这个机制搭建得如何?

张佳华:其实它是三条线。来自政府的公共安全管理是一条线,居民区层面的自救与互助是一条线,社会组织的属地化服务是一条线。相对前两条线,社会组织可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它们可以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让政府、居民两条线走得更顺畅,或是做一些叠加,发挥一加一大于二、二加一大于三的作用。

比如说,当时我们每天要把数千个物资套餐打包好,配送到50多个小区。这时,那些熟悉小区情况的志愿者的工作往往会顺利、高效许多,比不熟悉小区情况的志愿者节省下不少时间。

上观新闻:你们如何解决部分志愿者一开始对小区不甚了解的问题?

张佳华:我们采用了请熟悉情况的志愿者帮带不熟悉情况的志愿者的办法。前者每次带一位新志愿者熟悉情况,等后者熟悉工作内容后再独立开展工作。

就这样,慢慢地,我们的志愿者因为每天定时定点为小区配送物资,不仅和小区保安形成了很好的关系,跟居委会民政条线的工作人员也熟悉了起来。有些居民是通过打电话直接与我们联系的,比如独居老人,我们就点对点地找到他们、提供配送服务。

这背后的工作量还真是挺大的。那时,我们团队里负责统计需求的小伙伴虽然封控在家、无法出门,但每天从接到第一份需求统计表开始,基本上要从下午4点忙到次日2点左右。这份表格非常重要,既是统计需求,也是筹集物资与之匹配的依据。

物资来源大致有三种渠道:一种是我们根据居民需求采购来的,需要居民付费,基本上是平价的蔬果套餐;一部分物资来自基金会或者外省市的捐赠,这部分物资不会向居民收取费用,由我们负责配送给指定的受助对象;一部分公益物资来自属地政府,他们把物资委托给我们,由我们配送给指定的受助对象。

上观新闻:听说你们一开始特别焦虑,因为从早到晚没日没夜地做,工作总还是做不完。

张佳华:是的。一开始我们对外承诺,只要是当天下午4点前提交的需求,我们第二天肯定会满足它,后来就发现满足不了了,只好一个个电话打过去解释、道歉。直到我们的团队小伙伴开发出了小程序,提升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效率,情况才慢慢好转。

最艰难的时刻就是一端需求很多,我们也有人,但是物资堵在路上来不了。还有就是我们七八个工作人员,每个人要负责分拣两三吨蔬果。当东西特别重,需要配送的居民区对接点又特别分散时,对我们的体力和耐力都是考验。

这段日子虽然异常忙碌,但我们的工作始终在持续,没有因为任何情况停顿下来。能够通过团队的协作和努力,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居民的燃眉之急,我们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不久前,以这些志愿者的故事为主题的艺术展在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社区角”举行。

愿志愿者情谊再续

上观新闻:刚才你说到,社区行动网络的构建对于社区韧性的提升、尽可能丰富社区的公益慈善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一步,如何将近期凝聚起来的这些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社区积极行动者,转化为一股可持续的力量?

张佳华:回望这几个月志愿者们共同奋斗的历程,我有几个感受。

第一,社区里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是多个方向的,可以来自志愿者、社会组织、慈善超市,也可以来自街道内的商户、企事业单位。尤为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大家在形成某些共识或行动目标的基础上互相信任、充分沟通,让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共享的资源流动起来。

让资源流动起来的方式,可以是通过人的交往与合作,也可以是通过小程序、工作者微信群等信息共享平台。

第二,这次志愿者行动期间,我们很多志愿者不仅贡献了时间,还贡献了资源(包括物资、社会资源、私家车等)。一起工作、奋斗过了以后,彼此之间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和认同感。行动告一段落后,不时有志愿者表示希望和大家找机会再聚、保持联系。

接下来,我可能会申请一点项目基金,来支持这个“联合行动网络”的建设和深化。比如,我们可以定期组织志愿者们参与一些专项培训(如救灾技能培训等)。通过类似活动的举办,建立一个沟通机制,让大家有机会增进认识、深化友谊。

此外,我也在和一些专业策展人朋友联系,看看有没有可能从民间互助的角度出发,做一个“社区展”。展示的内容可以是过去几个月中,志愿者随手记录下的工作现场点滴(照片、短视频等),也可以是志愿者使用过的消毒装备、劳作中不小心损坏的手机等。这些记录虽然不免碎片化,却真实呈现了这支志愿者团队在当时夜以继日、连续工作的情境。

在这次志愿者联合行动中,一些成员来自我们过往开展过的社区营造活动。这一次,我们仍然希望通过专项技能培训、“社区展”等活动,回馈志愿者的付出,为这支队伍未来持续发挥志愿力量创造更好的条件。

展览特别选取在衔接一楼展厅与二楼展厅的“社区角”进行展示。如果阳光正好,艺术家设计的彩色玻璃折射的光线会洒在白色的展板上,为专业美术馆常见的“白盒子”增添一抹亮色。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中图片均受访者提供。 题图为志愿者们在商城路上选菜、分拣。 视频说明:4月1日上午,商城路上排着志愿者的配送车队。车辆来自周边菜场、餐馆、酒店等,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志愿者的私家车。

来源:作者:柳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