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汽车厂「国产车跟合资车有什么区别」

2023-12-14 08:26:18 来源:搜狐

本文是雅斯顿的原创分享文章,来自撰稿人路遥。

初到车厂的时候,我经常会想,自己工作的冲压线什么水平、冲压件品质怎么样。有对比才有差异,和合资企业一样,自主车企也经常组织参观活动,自主与合资车间的差距并没有产品那么明显——当然,除了“看的见”差距,还有更多“看不见”的差距。

走在冲压车间绿色参观通道里,讲解员(并不是我所期待的美女)讲的都是“看得见”的板料、模具和设备,说的最多的是“最大”“最长”“国内领先”之类的词,几家企业走下来,大家都是“最字辈”。

看得见的硬实力,看得见的差距

冲压件就像人的骨骼,支撑着汽车,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对比起来,豪车自然就骨骼惊奇了。不过,再惊奇的骨骼也是由板料做成的。

板料对冲压件的性能影响比其它零部件更大,品质差的板料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拉延性能差容易导致开裂,成型性差会出现回弹等。

参观车厂,我们就能了解到板料的品牌和规格(有的车厂对外保密供应商)。国内外板料供应商非常多,价格质量不一,仅看外观很难判断质量,而车企也有各自的质检方式。考虑到钢材水平和冶炼水平,同规格板料,国内的质量标准相对弱一些。

瑞典钢铁是有名的高强度钢供应商,新日钢、蒂森克虏伯也经常被国外企业采用,国内企业大多选择韩国浦项、宝钢和鞍钢等。供应商品牌上,自主和合资的重合度越来越高,虽然材料方面的差距并没有工艺那么大,但如果返工区因为材料问题无法修复的冲压件太多,那就该考虑换换供应商了。

轻量化是大趋势,热成型钢板、冲压铝板以及各类铝材越来越多出现在高端车上,减轻了重量,安全性也有所提升。但自主企业距离这些还很遥远。

模具直接影响冲压件质量。单个冲压件要有4-6副模具,主机厂的模具也有上百套,除非车型改款或换代,价值千万的模具才会大改。

模具的差距主要在精度上。汽车属于高精度产品,任何误差都可能带来装配问题,继而影响驾乘体验,比如车门铰链固定面不平(肉眼观察不到的误差)使得车门出现跳动间隙;模具内的灰尘导致冲压件表面出包,影响涂装美观。

国内企业大多采用“大件用国外模具,小件用国产模具”的方式,细微之处显差异。为什么不用国外模具?太贵!为什么国内模具不行?这是个复杂问题……

同是生产线,效率大不同

德系企业冲压设备相对高级,超过其它合资企业和中国企业。高级设备最大的优势是提高了生产效率。大批量生产的车型,自动化程度越高,人为的质量问题越少。

简单来说,冲压线分成三个层次:

1、人工冲压线。工人把板料抬到压机上,两个人同时按下按钮,压机才会降落(保证安全)。最初的自主汽车企业都采用这样的方法冲压,存在精度不高、质量不稳定、危险系数高、产能低等缺点。05年之前,在两班倒的情况下,每天的冲压产量不过300件而已。一些客车企业仍然采用这种方式,有种解放前的感觉……

2、普通压机 机器人自动线。自主车企大多采用这种生产方式,缺点是压机速度慢,停顿时间长;当速度加快,压机就容易出现故障,稳定性差影响效率。

3、全自动高速伺服压机线。德系车企几乎都采用舒勒(也有米勒万家顿的,同属舒勒公司)的高速压机,日企多用小松压机,生产效率高,冲程速度快,换模速度也远超国内压机(短则三五分钟,长则七八分钟),生产效率几乎是自主车企的两倍。这几年,多工位冲压线也逐渐应用。

高级冲压线是封闭的,压机速率很快,有些企业年产能几十万也就不足为奇了。车企追求的是成本品质和时间的平衡,低成本高效率制造高品质产品,以获得足够大的利润。德系的高速生产线虽然高投入,但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随之得到提升,爆款的产品自然带来了利润的提升。日系冲压设备虽说没有德系高级,但是精益生产的理念同样保证了品质,殊途同归。

看不见的工艺,看不到的差距

说到这里,大家会联想到共线生产的车型,比如过去的马六和B70,为什么两者的品质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同样的食材、同样的厨具,不同师傅做出来的菜品色香味差别很大。汽车冲压也是一样,除了品控标准外,自主车企的设计和工艺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样的材料模具设备制造冲压件,当设计或者工艺不合理,也容易带来起皱开裂回弹等质量问题。

模型不合理、出现鞍形、没有吸料筋——这样的设计问题会带来起皱;压料力不足压料面不合理——这样的工艺问题也会导致起皱。产品的小差距累积到整车上,便成了性能上的大差距。

媒体朋友在车间里看不到的设计和工艺,是隐形差距,也是车企的内功。但我们还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嘛,设计工艺看不到,质检过程可以感受,追求高品质的企业有多道质检工序,如果冲压件质量问题少,质检过程又复杂,那品质一定差不了。

人才——最核心的竞争力

设计和工艺是谁做的?工程师团队。汽车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人在参与,德系的高级设备也是工程师的成果,是人才密集型产业。上一篇谈到了薪资问题,同样做工艺,合资企业的薪资明显高于自主,相同的岗位,待遇能差两倍,日系企业的生产班长都是211,而自主企业还在想怎么能吸引本科生做生产。

虽然自主企业也开始注重人才,吸引更多合资的优秀工程师,但是汽车作为复杂的大宗产品,需要靠团队解决问题,每个零件都是几个人乃至几个部门协作的成果。以冲压件为例,造型人员需要保证外观颜值,设计人员需要保证工程合理,模具人员需要协调产品和模具,技质人员需要控制成本和质量,这样的体系下,需要大量的高水平工程师保证产品的水平。

相比合资企业,自主在硬件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成本有限。解决同样的问题,自主工程师的困难更大,既要控制成本,又要保证质量,鱼和熊掌很难兼得。

制造业的“人机料法环”,自主企业无一占优,虽然短期内没法快速提升产品力,但是自主企业整体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主流企业也开始推出精品战略,“不输合资”只是时间问题。

雅斯顿

小结

冲压是自主企业的缩影:产品品质差、溢价能力弱,导致价格低,单车利润低,销量低。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低投入,低风险,低回报。合资产品品质好,高销量分摊了设备成本,利润大,人才多,如此良性循环。要改变模式就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企业的目标不应追求利益最大化。保证用户利益最大化,自身利益合理化才是长远之计。

看了这么多冲压是不是没有新鲜感了?下期,我们焊装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